01
/ /
【摘要】文章以“行政X”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规律、影响缩略因素等角度对缩略问题进行计量统计和整理分析。在实际使用中,以“行A”“政A”式的缩略形式存在的缩略语是占主导地位的,其他具有类似结构的缩略语同样具有这种特征,符合“认知规律”。影响缩略的主要因素为认知习惯、激活性、避歧,且这三大因素是构造新的缩略语的基本要素。影响构造的因素具有不平衡性,认知习惯对缩略的影响大于激活性,避歧主要用于检测。缩略语的认知过程是由点到面逐渐激发的,新的缩略语构造具有较强的理据性。
【关键词】“行政X”;缩略;构造;认知
02
/ /
引言
“行政X”类的缩略语使用广泛、用法丰富,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常出现于新闻媒体、官方公文、日常使用之中。如“行拘”,此类“行政X”的缩略语在“草包支书”“高铁霸座”“隐瞒疫情”等热点事件中被媒体高频使用,值得以此为例对词语缩略进行研究。
关于缩略问题,学界对此长期关注,而且成果颇丰,如周荐(1998)、殷志平(1999)、王吉辉(2002)、俞理明(2015)、曹炜(2004)集中讨论了缩略语的界定、构造原则等传统问题。本文在前贤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缩略语构造规律与生成路径,并揭示缩略中的生成理据。
关于缩略的生成理据,学界也始终保持关注。蒋向勇(2014)等学者关注的角度也逐渐将缩略生成理据,逐步转向认知视角。本文将从原词语的构造规律与新缩略语的生成两个角度分别考察,针对性探讨,以期为词语缩略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一、“行政X”的一般缩略构造状况
为全面探究缩略情况,本文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汉典、CCL语料库中寻找到上千条含有“行政X”的条目,从中筛选出了五十余条有研究价值的条目,依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官方文书的缩略用例找出了二十余条可缩略的词语,并将其分类探究。
(一)“行政AB”式的缩略
1.“行A”式缩略
行政诉讼-行诉行政拘留-行拘行政管理-行管
行政审批-行审 行政测试-行测行政决定-行决
2.“行B”式缩略
行政公署-行署行政处罚-行罚
3.“政A”式缩略
行政区划-政区行政规章-政规行政费用-政费
行政制度-政制行政纪律-政纪
4.“政B”式缩略
行政事务-政务行政人员-政员行政命令-政令
从上述情况来看,“行A”与“政A”缩略形式数量占据主导,而“行B”与“政B”缩略形式的数量较少。除“行政X”这一类类词语外,很多四字词语都出现了以“XA”的形式为主导的缩略形式,如“刑事拘留”可缩略为“刑拘”,“刑事诉讼”可缩略为“刑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使用中仍出现“行B”“政B”式的缩略,影响缩略形式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
(二)“行政ABC”式的缩略
行政区划图-政区图行政审批表-行审表行政审判庭-行政庭
行政管理局-行管局行政诉讼法-行诉法行政处罚法-行罚法
从对“行政ABC”的统计分析来看,这种类型缩略主要把五字词语缩略成三字。在“行政ABC”式的缩略中都更倾向于保留原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在四字以上字的缩略中往往有多个意义段,例如“行政区划图”则有“行政”“区划”“图”三个意义段,往往表意更核心的“图”会被保留。
(三)“行政X”中不缩略现象
统计结果发现,大量的“行政X”式词语是没有进行缩略的。如,行政单位、行政部门、行政机构、行政系统、行政服务、行政工作、行政伦理、行政监督、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伦理、行政水平、行政复议、行政补偿等一般都不进行缩略。
这些词语基本拥有这几个特点。首先,很大一部分原词语中不包含单音节词,大多是双音节词或三音节词,语素独立性表义的能力较差。例如行政单位,无论缩略成“行单”“行位”还是“政单”“政位”都较难从缩略语联想到原词语。其次,有些词语进行缩略容易引起歧义而又无法增加区别性语素的。如行政服务,如果缩略成“行服”就容易让人联系到出行服装,如果缩略成“政务”就又与行政事务分不清了。再次,部分词的使用词频往往较低,有的为专业领域的词语,如行政伦理、行政监督、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伦理、行政水平、行政复议、行政补偿等词。由于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出于经济原则缩略的需求就会相对较小。综合而言,不缩略的原因往往是缩略后表意不明确、有歧义、不经济。
二、缩略构造的一般规律
(一)思维习惯对缩略的影响
1.模因对缩略的影响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进行传递。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表现出来。[1]同样缩略的形式也形成了一种模因,如中国、日本、韩国放在一起是我们往往习惯缩略称呼成“中日韩”。而几乎每几个国家放在一起时,我们往往都习惯采取这种取首缩略,如日(日本)美(美国)、中(中国)加(加拿大)。在“行政X”中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案例。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我们都习惯采取取首原则,缩略成行拘或者刑拘,均是“行(刑)A”式。
2.心理因素对缩略的影响
潘文国先生(1997)认为,汉语语序受心理上重轻律的影响,表现在语词顺序上先尊后卑。[2]尊卑”“长幼”“父子”“兄弟”“姐妹”“日月”“天地”“帝王”等词语都体现了语素顺序在词语中的前后关系。通过上述的例子容易得到启发。在潜意识里,“前”往往比“后”更加紧急需要得到重视。“事情到眼前了”表示事情十分紧急,而“事后再说”则表达了暂缓处理的意思。此外,在企业视察工作时,职位更高的高管往往走在前面,稍低的中层管理人员走在中间,职位更低的普通职员走在后边。这也间接显示了“前-后”在我们潜意识中地位不同。放在一个词中,词首下意识会被觉得更加重要,往往被保留,而词尾则更容易被舍去。认知领域的思维习惯放在词语缩略上,使得词语缩略更加倾向取首,也因此形成缩略的思维习惯。
(二)激活因子对缩略的影响
激活因子即语素与原词联系紧密程度。例如“政务”我们首先很容易对应“政-行政”“务-事务”,“政”激活的是“行政”,“务”激活的是“事务”,越容易对应出原词语,说明原词语更容易被激活。又如“政员”很容易推出“行政人员”。这种激活因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缩略的最终结构,如“行政公署-行署”中对于“公署”就没有保留公,而是保留了“署”。显然,“署”更能激发公署这一原词语,而“公”与“公署”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不容易被激活,保留“署”就更具优越性。激活因子是影响缩略的重要因素,在偏正结构与补充结构中被修饰的语素由于激活性强则往往更容易被保留。
此外,由于四字以上原词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此类缩略往往基于四字及以下缩略语的拼凑,会保留部分语素以保持良好的激活性。例如“能源消耗标识”缩略成“能效标识”,则是将“能源消耗”的缩略与标识拼凑,“行政管理局”缩略成“行管局”,则是将“行政管理”的缩略与“局”拼凑。此类拼凑是为了保障缩略的良好激活性。
(三)避歧因子对缩略的影响
另一种深刻影响塑造的因子就是避歧因子。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缩略时难免会出现同形词。这样一来,就会给缩略语的理解增加障碍。例如“行政审批”如果缩略成“政审”就容易理解成政治审查。另一种歧义是缩略语与原词语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多重对应造成的歧义。
一种情况是缩略语对应一种或者多种原词语,在不同语境和色彩义下表达不同词义。这种情况是汉语的复杂性决定的。这样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这种缩略不同于避歧同音同形,很容易造成语义上的歧误。例如“南师大”一般指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可“南宁师范大学”也可以缩略为“南师大”。这对使用一些缩略提出了更高的语境要求,否则很容易造成歧误。如果“南京师范大学”缩略成“南京师大”,“南宁师范大学”缩略成“南宁师大”则会更加准确。原词语对应一种或者多种缩略语也有出现。例如“优良品种”对应了不同的缩略语“优种” “良种” 。这两类缩略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避歧原则往往在与高频使用或者常用词产生歧义时生效。
结合上文,我们认为影响缩略的因素有三,其一是我们的认知习惯,既包括模仿已有缩略形式,也包括方位对思维的影响。其二是原词语中语素的激活能力,原词语原容易被缩略语中语素激活,该语素越容易被保留。其三是避歧需要,为了表达的准确,我们在缩略中不得不考虑和其它已有词语作出区别。
(四)各因子的影响力
影响词语缩略的因素并不单一,需要进一步探究各因素对缩略形式的影响力。我们基于《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对其中450个形如“行政X”的四字缩略语进行了统计,本文用A1、B1分别表示这前后两个成分的首字,用A2、B2分别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尾字。
02
/ /
统计发现,“A1B1”式共有261例,占56.00%、“A1B2”式有111例,占24.67%、“A2B1”式有45例,占10.00%、“A2B2”式仅33例,占7.33%。“行A”与“政A”缩略形式数量占据主导,而“行B”与“政B”缩略形式的数量较少。
通过“A1B2”和“A2B1”的对比,不难发现,在同等因素作用下取首性较好的“A1B2”是“A2B1”数量的两倍。并且取首缩略在缩略中所占比例占绝对多数,取尾缩略占比较少,可见对缩略的影响上思维习惯是强于激活因子,而避歧因子主要用于检测歧误。
而这三个影响因素也构成了缩略的基本过程。由于思维习惯,首先会通过已知类比未知,这种类比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类比相似的缩略语,第二阶段是根据“前-后”方位进行取首缩略。前者是主动,后者是下意识。但是否取首缩略还收到避歧和激活性的干扰。若取首缩略后保留语素激活性太差,则会保留更加优越的缩略形式。
三、有意缩略的生成
(一)激活原词语的认知理据
缩略语反映了我们的认知习惯。从本质上而言,汉语缩略语是基于“部分的语言形式代替完整语言形式”的转喻机制产生的。[3]如同学生理解一篇文章,会首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根据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样,缩略的激活也大致相同。一个缩略语的每一个语素,都可以看做一个坐标,坐标所反映的就是原词语或者原词语的一部分。而我们认知缩略语和生成缩略语的过程就是激活坐标组合、定位原词语的过程。例如“行拘”,“行”就可以激活高频词“行人”“行动”“行为”“行政”“行程”“行贿”“行军”“行李”“行窃”“行文”……“拘”可以激活高频词“拘捕”“拘留”“拘役”“拘谨”,又由于前后互为语境,根据排列组合激活“行政拘留”。而激活性差的词则在这一认知还原的过程出现了问题。缩略生成是有规律的,是“由点到面’的,符合我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当出现多种缩略组合时会对缩略进行优先排序,更偏向保留更加符合我们认知习惯的缩略形式。
(二)有意缩略的生成路径
有意缩略往往将高频使用的较长的未缩略的原词语进行强行缩略。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缩略语“新冠肺炎”的缩略也是一种有意缩略,说明有意缩略在当下具有一定的需求。在疫情爆发前期,有民间媒体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述为“新型肺炎”“冠状肺炎”“新型肺炎”或是“冠状肺炎”。这些缩略形式都缺乏激活性、区别性,并不是最佳的缩略形式。2月8日下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这一缩略语相较于“新型肺炎”“冠状肺炎”采用了取首缩略并保留了“肺炎”,既兼顾了缩略习惯又加强了与原词语的联系紧密程度。对比之前“非典型型肺炎”缩略成“非典”,“新冠肺炎”的理据性更加强,“肺炎”这一特征更加凸显。
我们认为进行有意缩略是将原本不缩略词进行强行缩略,那么再造新的缩略词的过程中就需要尽量避免有歧义或者表意不明确等不足。在新词缩略中激活性的强弱则是有意缩略的重要依据。我们给出了一般缩略路径,如下图所示:
02
/ /
在上图中保留激活性强的语素时,优先选取跨意义段的缩略形式,如果确有需要,再考虑选取原词语中完整意义段的缩略形式。此外由于四字以上的词语的信息量大以及考虑结构对称以及韵律的情况下在缩略时部分语素可不进行缩略直接截取。
随机选取四组未缩略词举例说明:
1.治安拘留
a类比相似缩略(行政拘留—刑事拘留):治拘
b无歧义
c最终输出:治拘
2.中国地形图
a比相似缩略(无)
b取首缩略:中地图
c激活性差且有歧义(与地图产生歧义)
d保留激活性强的语素(地形为偏正结构往往保留后一语素,中形图或国形图)
e无歧义(中形图)
f最终输出:中形图
3.妇幼保健大全
a类比缩略(妇幼保健缩略成妇保)
b大全为中心词保留
c最终输出:妇保大全
根据缩略语生成路径所产生的缩略语有着较好的理据性,并且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具有推广借鉴的价值。
四、缩略语与新词语的认知顺序
在对“行政X”式缩略语归纳时我们发现有些缩略语已经成为了新词语,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缩略语。比如“行署”这原本是“行政公署”的一个缩略语,但不仔细探究就不会想到它是从“行政公署”缩略而来的,“行署”也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独立收录。
这种现象体现了缩略语的符号特点。由于我们的认知习惯,缩略后的词某种程度上不在按起初激活原词语方式理解词义了,而是直接将缩略语符号化形成新词语。因此,在缩略过程中很多缩略语都演变成了一个新的词,并且这些新词语无需我们知道原有缩略。例如“编导”“财经”我们理解这些词的词义已经不是单纯激活原词语了,而是直接理解这个词的词义。我们究竟是激活原词语来认知词义,还是直接理解缩略产生的新词语词义来认知词义,本文认为是取决于接触原词语和缩略语的先后以及时间。如果一个人先接触原词语,后接触缩略语,起初是由点到面的激活原词语理解词义,等到熟练后就会直接符号化。而一个人先接触缩略语,一般而言习惯于当作新词语理解。
结束语
通过对“行政X”式缩略语的分析,我们认为,缩略语具有较强的理据性,缩略的构造是有一定规律的,受认知习惯影响“取首”缩略占主导地位。认知习惯对缩略的影响大于激活性。在有意缩略中,一般当在“取首原则”作用下选择的词语的激活能力较弱时,为保证缩略语较好的激活性,激活能力较强的语素才会被保留。在选择语素时,有时会出现同形现象,此时需要避免歧义而进行特别改造,而这种特别改造不受“取首原则”影响。对于缩略语的语义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始终无法找到一条一以贯之的规则去规范所有的缩略语。这值得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综上所述,缩略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规范,从缩略语的生成仍待进一步探究进一步,缩略语的生成构造、整理归纳和编纂收录仍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03
/ /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小学生群体网络语言使用及其心理文化机制研究(2)
(本文为会议论文,曾于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
04
/ /
参考文献
[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3.
[3]蒋向勇.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05
/ ABOUT THE /
作者简介:方驰(2002—),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在读,协助导师从事中国语言文字研究。
06
/ LIST OF BOARD /
《文学评介》编委会
主编
陈祺瑞(河北经贸大学)
编委
方驰 (南宁师范大学)
杨胜博(洋县作家协会)
陈昱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刘浩 (安徽师范大学)
梅雪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乔国康(四川大学)
屈春兰(文同文化研究会)
主编微信|
c
投稿邮箱|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