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奖”颁发至今已届五年,从默默无闻,到已发展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与学术的奖项。这一诞生在南平的奖项,作为南平人,你了解多少?

近日,第四届“文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以《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论“文脉奖”》为题,从源头讲诉了何谓文脉,“文脉奖”的诉求,“文脉奖”的特色与朱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内容。

何谓“文脉”?

“文脉”一词,其本义指文章的脉络。到了北宋,发展为形容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脉络。这个词的后一义项,在近现代的辞书中几乎没有一家是收录的,但现在却被广泛使用。我想,“文脉奖”应该是采用的后一义项。这说明,文脉是指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脉络这一内涵已被社会所默认。也就是说“文脉奖”的出现,使“文脉”这一名词的成词与释义得到了公共的属性。

“文脉奖”的诉求

“文承国运,脉传斯年”,文脉奖颁奖手册上的这两句话,应该是设立这个奖项的诉求所在。所谓“文承国运”,是说文化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所谓“脉传斯年”,是说我们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两句话的关键一是“承传”,一是“文脉”。所以“文脉奖”的诉求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魂脉与根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理论。第二个结合,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赋予民族复兴的根和魂。

在今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忘记历史、丢掉文化、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脉奖”奖的正是我们的魂脉与根脉及其赓续。这个奖的意义可想而知了。

“文脉奖”的特色

与朱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脉奖作为产生在南平地区的奖项,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他奖励的对象,主要是对研究推动朱子学术、文化有特殊贡献的学者、官员和社会人士。

这是否有局限性呢?恰恰相反,这一特色正是“文脉奖”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之处。

朱子是八百多年前的人物,但是他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能量。今天,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依然具有现实的价值。在今年6月2日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突出特点。那就让我们从这五个特点来看朱子的思想和学术:

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朱子是最好的代表,他的新儒学就是为了接续中华的本土文化而防止外来文化对我们传统的阻断。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则是中古文明连续上古文明的杰作。

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整合与改造,是朱子对中华文化发展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尚没有人能超越他。

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大一统,是朱子天下观的核心观念。在山河割裂的时代,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力主山河的一统,国土的完整。为此与投降派坚决斗争。在宋宁宗侍讲任上,他数次上书擘画收复失地的方略。

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史称,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这是对朱子学术包容性的最高评价。即以佛学而言,朱子排佛,但他依然从佛学中汲取了很多养料。包容性,正是朱子学能宏大而无所不包的重要原因。

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朱子学说的特点是平和而深邃。在注释《论语》“礼之用,和为贵”时,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所谓“从容不迫”就是平和而不急迫、不强加于人。

所以,朱子思想学术是五个“突出性”的宝库,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认真研究,并进一步激活它。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

设立“文脉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如何使“自信”成为“信”?这里就有一个“觉”的问题。自信是主观认同,认同要变成行为和事实,就必须自觉地付诸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文脉奖”的落地,确实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范例。

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能不对这个奖设立、实行、运作的同志们表示敬意!

本文摘自第四届“文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论“文脉奖”》,有删减修改。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