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③|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理论 |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

①一是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②二是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

①政治法律思想;

②道德;

③艺术;

④宗教;

⑤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①国家政治制度;

②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③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占据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A)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B)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三、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

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②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全局性的矛盾;

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此外,也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页105—108。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