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艺青年高晓松又有了新麻烦。他主讲的《晓松奇谈》因为口无遮拦、言论差池日前陆续被各网站下架。这档纵论天文地理、海外见闻和中西野史的节目曾一度以幽默的风格和广博的知识面吸粉无数,其文案甚至结集为《鱼羊野史》系列丛书陆续出版成为畅销书,还一连出了六卷。
《晓松奇谈》节目中展示的《鱼羊野史》
鱼和羊有什么“野史”可言?不难发现,这书名其实是一则汉字修辞,鱼、羊合起来是个“鲜”字。笔者揣测,以“鲜”为噱头的“野史“可能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读xiān,隐喻讲的野史都是大家听得不多的新“鲜”事儿;第二是读xiǎn,暗指野史还都是“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鱼羊野史》的内容是否如网友所说的那样参差不齐,笔者没有翻过,难以评论。但上网一搜,倒是发现这套丛书的封面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把“鲜”的古文字弄错了。
《鱼羊野史》封面
鲜字右边是羊,左边是鱼。在古文字中,鱼是一个经典的象形字,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就是鱼的形态。可《鱼羊野史》封面上这个字,左边并不不像一条鱼,它是言字的金文。估计是设计师看它像鱼骨头,便拿来用了。
《字源》第167页书影
如此换“鱼”为“言”,一个“鲜”字成了“详”,这错误还伴随《鱼羊野史》的一路畅销,反复重印居然没有改正,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可诸位看官是否有过疑问,说鱼“鲜”不稀奇,平时就听到过说羊膻的,说羊“鲜”实在别扭啊!为什么鲜字右边非得配个“羊”呢?
汉代学者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里讲:“鲜,鱼名。出貉国。从鱼。羴省声。”这则解释告诉我们,鲜字的本义并不是“新鲜”,它是一种鱼的名字。鮮是个形声字,它的形旁是左边的“鱼”,提示这个字的意义和鱼有关;而它的声旁,是右边“羊”所代表的羴(shān,意为羊的味道,今天写成膻)字。通俗地说,在汉代以前,羴、鲜二字是“押韵”的,所以“羴”可以提示“鮮”的读音,只不过因为羴字笔画太多,前人仅写个羊代替它。可见在“鲜”这个字中,羊和鱼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鲜字的本义是一种鱼,引申又可以泛指鱼类、水产。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汉代学者河上公解释这句话说:“鲜,鱼。”老子的意思,是讲治国应和烹饪小鱼一样仔细而有耐心,不可反复搅扰,操之过急。我们今天还在说的“海鲜”一词,也不能理解成“海里的新鲜”而应理解成“海中的水产”。
新鲜这个意义的本字,是鱻(xiān)。《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鱻,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精是古代的一种杂烩菜肴,“新鱼精也”是用活鱼煎的杂烩。“从三鱼”解释这个字由三个鱼构成,“不变鱼”是指鱼保持鲜活的状态。而据文字学家考证,至少在汉代,人们就嫌“鱻”字的笔画多,于是纷纷借用本义是鱼的“鲜”字表示“新鲜”这个词义。也就是说,在表示常用义“新鲜”时,”鲜”是个通假字。
人们理解汉字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迷信“汉字是象形文字”或者“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说法,认为所有的汉字都蕴藏着祖先的密码、文明的渊源、文化的简史,迷信汉字包含的所有偏旁部件中都有故事。于是不论这个字形记录的词义是否和形体有关,都牵强附会地理解。例如,还真有抬杠的人发明了一道菜肴“鱼羊鲜”!
百度百科“鱼羊鲜”配图
“百度百科”煞有介事地介绍这道由鱼和带皮羊肉做成的菜说:“中国汉字结构来说,‘鱼’字加‘羊’字就组成一个‘鲜’字,若以带皮羊肉加鲫鱼,佐以精盐、葱、姜、绍酒、胡椒粉长时间白煨,其味鲜美。”更令人意外的是,出于弘扬“历史文化”的目的,“百度百科”还附上了数则所谓“鱼羊鲜”的起源故事:有齐桓公手下佞臣易牙首创“鱼腹藏羊”说;有孔子周游列国饥肠辘辘把要饭得来的鱼肉羊肉乱炖说;还有清人捕捉吞食了碎羊肉的河鱼烹饪歪打正着说……
不论这些故事多么动人,在表示“新鲜”这个意义的时候,鲜只是个通假字。一个通假字记录的词义,和它的形体是没有关系的。拘泥于鲜字的声旁“羊”去硬做一道菜肴,甚至附会“历史考证”,都是对“鲜”字形体的过度解读。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文
致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字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