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妈妈留言,说自己一生气,就把宝宝交给其他家人代为照顾,自己就不抱宝宝了,等心情好了再抱;如果实在旁边没人,那也会抱着宝宝,但也不会给宝宝“好脸色”。
这位妈妈说,自己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具体不知道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这篇来聊聊:
1. 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2. 忽略,对孩子有什么害处?
3. 哪些情况下,其实需要“忽略”孩子?
01
这样做
到底好不好?
我想说,这位妈妈其实做得挺好的。因为:
01
任何人都会有烦躁、生气、失去耐性的时候。在照顾宝宝过程生气了是很正常的。不用因为自己对宝宝会生气,而感到愧疚,或者觉得这样就不是好妈妈了。
02
当发现自己生气了,选择先回避一下,让其他家人代为照顾宝宝,等自己情绪平复了,再回来照顾(再抱)宝宝。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对的,因为既避免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也可以避免在坏情绪的状态下,出现失常的行为。
03
生气了,实在旁边没人,那仍然会抱着(照顾和安抚宝宝),这真的很不容易,因为这与情绪管理和控制有关。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努力安抚和满足宝宝需求。
当然,这里要提一句,如果旁边没有人可以搭把手,自己又觉得实在控制不住情绪了,那也可以先把宝宝放在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妈妈可以先暂时脱离一下生气的氛围,让自己单独安静一下,比如把宝宝放在婴儿床里,确保床里安全,然后妈妈在隔壁房间缓一缓情绪,过10分钟了,再回来继续安抚和照顾宝宝。
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妈妈在情绪失控状态下,可能会出现失控行为伤害到婴儿,比如摇晃婴儿综合征,就是家长在极端情绪下造成的伤害。
04
偶尔对孩子“没有好脸色”,我觉得没必要过于纠结。
虽说我们对着宝宝微笑、语气温和、轻柔,这是最好的,哪怕宝宝不会说话,也能体会到这份温馨的爱意。但是,偶尔生气情况下,做不到这样的面部表情,其实也没必要纠结,一则没必要要求自己100%完美、100%按照理论要求做妈妈,二则偶尔的“没有好脸色”,其实也不至于造成婴儿重大或者长远的不良影响。
图源:
总的来讲,没必要因为自己偶尔生气情况下,要暂时“脱离”一下宝宝,或者无法做到100%而过度纠结或自责,也没必要担心因此而伤害到宝宝。
只要总体情况下,我们对宝宝的需求积极响应、多陪伴、多互动,就很好。
如何尽可能地保持情绪稳定、如何“高情商”地发脾气、如何避免频繁发脾气,具体可以参见:
02
“忽略”
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与刚才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忽略”,比如日常对宝宝的需求无响应,与宝宝之间无互动无交流等,是会对宝宝带来不利影响的,而且是长远的影响。
在出生的头三年,虽然宝宝的语言、理解、逻辑能力都还十分有限,但是他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慢慢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而这些理解会“编码”进入孩子的大脑。
在这个时期,如果宝宝和父母之间是积极互动、彼此回应的状态,比如宝宝的各种需求,家长努力读懂并积极回应;与宝宝积极互动,多交流(比如通过眼神、表情、语调等于宝宝沟通交流),有利于孩子早期大脑发育,从而促进孩子的情绪、行为、社交等各方面能力。而在生命最早期获得的这些有利因素,也会促进孩子长远的发展。
反之,平时对宝宝需求视而不见,与宝宝无互动、无响应,日常育儿过程中的这种忽略,则会给宝宝的社交、行为、情绪等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因此,偶尔的情绪不好、偶尔的与宝宝分离,其实并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事情。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育儿过程中习惯性地“忽略”。
图源:
03
哪些情况下,
其实需要“忽略”孩子?
但有时候我们又需要通过“忽略”来帮助孩子减少不好的行为。比如,当孩子故意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行为来吸引家长注意力时,我们需要“忽略”。
比如,孩子并没有受伤、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乱发脾气、哭闹、踢人、打人,家长对孩子大吼大叫或妥协退让,这种反应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一种奖励,因为孩子获得了家长的响应和妥协。而这种奖励可能进一步强化孩子的不好行为。
年长的孩子更加懂得因果关系,如果孩子每次情绪爆发时表达的诉求都得到满足,则可能让孩子错误的以为这样做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孩子发脾气,有时候需要用“不在意”、“忽略”,假装自己忙自己的方式来应对,这一点对大孩子尤为重要。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