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考作文评价中的“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辛营光
摘 要:202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出现了“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三文”标准,但“三文”标准的具体内涵却并不明确。本文通过梳理“文风”“文脉”“文气”等三个关键概念的流变,对“三文”标准进行了学理和实践层面上的质疑。表达求确,修辞立诚,作为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必须在学理上经得起推究,在实践上经得起考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功用。
关键词:文风 文脉 文气立德树人 引导教学
2021年随着八省联考的结束,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出现了新的变化,首次提出了对作文的整体要求,即:“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在这之后,这“三文”就频繁出现在各种考试的作文题阅卷评分指导之中。
但这“三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看到的通常解释是:作文应该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认知这“三文”标准,并将其作为引导学生写作的目标或方向呢?名正则言顺,我们需要对这“三文”标准掰开揉碎,仔细辨析,深入理解,梳理“三文”标准的历史源流,把握“三文”标准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其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但在不断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发现我们对这“三文”标准的理解和“三文”标准提出者的解释不相符合,且存在诸多异议。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辨析。
文风端正
具体分析对“三文”标准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与“文风端正”相对应的是作文应该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内容符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那么这一解释是否合理呢?与我们通常意义上对“文风端正”的理解是否一致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正本清源,先来探究一下“文风”这个词的来历和内涵。
“文风”作为一个词语最早见于南朝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在《风骨》篇中,他提到:“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其中的“文风”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到了北宋,韩琦所写的《欧阳修墓志铭》中“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一句提到的“文风”也是此意。在《辞海》中文风除了指文章的风格外,还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学文的风气以及文德教化之风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于“文风”一词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二是重视文化的风尚。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整体语境可知,我们今天探讨的“文风端正”中的“文风”应该与文章的风格和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两个义项最为接近。但无论采用那一个义项,“文风”都应在语言使用层面上进行呈现的。
那么什么样的“文风”可以称得上是“文风端正”呢?郭雅芬老师在《解读“三文”内涵,明确评价导向——高考作文评价的整体性评析》一文中提到,“文风端正”应该是指文章“言之有物,不无病呻吟;感情真实,不矫揉造作;朴实自然,不堆砌卖弄;缘事说理,不东拉西扯;用语准确,不因文害意”。笔者深以为然,这样的文风才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特别是高考作文应试的教学与这样的文风是相去甚远的。为了求得稳定的分数,我们引导我们的学生如何写标题、如何写开头、如何构建分论点、如何用例证、如何结合现实、如何写出语言的“高级感”、如何结尾等等,甚至在段数、字数上都进行了限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格式化”“八股化”,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写作热情逐渐熄灭,学生的创造思维逐渐被抹杀,学生的作文也逐渐趋同也趋于平庸。这些其实都是对“文风端正”的背离。
当然,我们知道“文风”可以体现作者的思想作风和价值取向,但是在高考作文评价中,对“文风端正”的阐释不应该停留在思想积极向上、切合题意的层面上,而应该回归“文风端正”的本质上来。其实语言是思想的外化,我们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或是有什么样的思想,都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来进行判断的。对于高考作文评价而言,我们只能通过文章的语言去判断其思想状况。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高考作文评价中的语言运用问题,对“文风端正”也更应从语言运用的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
文脉清晰
“文脉清晰”是高考作文评价“三文”标准中内涵最为明确的概念。文脉,顾名思义就是指文章的脉络线索,涉及到文章的观点的表达和观点的论证过程。评分标准中对“文脉清晰”的解读是“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有独立性”。参照先前流行的高考作文评价量表,我们不难得出,“文脉清晰”的内涵是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的。其中,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对应着基础等级内容一栏中的中心突出和内容充实;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对应着基础等级表达一栏中的结构严谨;思考有独立性则对应着发展等级特征一栏中的有创意。
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相关知识的渗透,特别是逻辑知识。虽然在部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中,已经单列了一个单元教学逻辑知识(在政治学科中,也有一本《逻辑于思维》的教材,把逻辑知识当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由于认知所限,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虽则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一些方法工具,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时达到“文脉清晰”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审题训练,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立意;可以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元思维、批判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分析关键词语的内涵、外延,从而合理建构行文的骨架;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关联词语、过渡句(段)等实现行文的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元思考例证,合理运用例证,实现论证的充分,避免出现堆砌材料、忽视议论的情况。
教学方法手段千千万,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无误,那么我们终将或快或慢地向着目标不断前行。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提出“文脉清晰”的概念,是对原有标准的概括总结,是能够在服务选材、引导教学方面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
文气顺畅
理解“文风端正”,我们先解释了什么是文风,但要理解“文气顺畅”,我们或可换一种思路。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顺畅”。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这个词解释得非常明确:顺利通畅,没有阻碍,并且特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文顺畅”。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解释,“行文”我们可以理解为组织文字,表达意思。具体而言,“行文流畅”可以理解为能够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表达准确流畅。由此可知,“顺畅”一词用以形容“行文”是非常恰当的,而这一解释与我们通常看到的“三文”中“文气顺畅”的解释也是相一致的。
但问题是,“三文”标准中用的不是“行文顺畅”,而是“文气顺畅”,那么“文气”和“行文”是否内涵相近,可以互换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仍旧需要对“文气”一词进行追本溯源。
我们先来看一下“气”这一概念。在先秦哲学观念里,“气”是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再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世界是一片混沌元气,而人恰恰是由这元气中的精气构成。人有了“精气”,不但获得了生命,而且也具有了“神”,便是精神。由此可知,“气”在最初是和人的精神相关联的。《礼记·乐记》中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认为情理深刻,文辞才得;元气充沛,精神才被感化。战国时的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孟子所养的“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由此可知,孟子把抽象的“气”转化成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将“气”的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是指作家的天赋个性和才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气”的内容和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气有四种理解:其一指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其二指作家构思时的思想志气和成文时的才学素质,其三指作家的性格,是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之一,其四便是曹丕所说“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刘勰所说的“气”,实质上是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的“气”的具体内容,不但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改变和提高。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养气”“知言”的观点。韩愈直接以孟子观点为文气论的内容,他认为学习古文,必须学习古道,读书养气,培养儒家道德仁义的思想气质。在《答李翊书》中,他写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宋明文论家也基本继承了韩、柳的观点,认为,文章中呈现出来的“文气”更多指向了作者的内在精神气质,“气盛则言宜”,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可以主导外在的语言形式,而绝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言的用词、句式和修辞。
综上可知,古人对于“文气”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一定的共识的,传统文论中“文气”可以强弱盛衰清浊等形容,但唯独不见“顺畅”,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与其用一个具有争议的“文气顺畅”,倒不如用“行文顺畅”更为直观明确。
我们今天在高考作文评价中引入“文气”一词,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对传统文论给予一定的继承和尊重,并且在借用的时候明确其内涵,使之在高考作文评价中能够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这才是我们今天使用“文气”一词的真正意义。
当然,在这“三文”标准中,每一个标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的“三文”标准,似乎不能这样机械地切分,并割裂开来解释。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作为语文考试重头戏的作文理应承担起重要责任,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用一定的标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提出“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评价标准来评价高考作文,确实是为实现高考的核心功能而作出的积极尝试。不过,作为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理应具备明确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在高考作文的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三文”标准,或者另起炉灶用一套内涵更加明确的标准来评价,那么“三文”标准的提出就失去了其本应有的实践意义,更进一步说,也就不能用“三文”标准来指导高中作文的教育教学。
其实,高考作文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标准,按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从内容、表达和特征三个方面分为四个等级对高考作文进行评价。内涵也较为明确,更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即便觉得这个标准不够精炼,不能够体现提出者的“文心”,那我们也应该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源流和发展,毕竟表达求确,修辞立诚,准确才是表达的第一要务。至于,这样的标准究竟该如何表述,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有识之士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吧。
参考文献
[1]郭雅芬.解读“三文”内涵,明确评价导向——高考作文评价的整体性要求评析[J]语文月刊,2021.9
[2]李心雨.文风端正 文脉清晰 文气顺畅——由高考标杆文谈 2022 届作文后期备考重点[J]广东教育,2022.5
[3]万福成.高考作文文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以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一篇作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3
[4]邓惠文.“文气说”的现代意义与价值[J]文学教育,2021.4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