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捉筷子的历史可能在殷商时代,大约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而拿毛笔写字至少也是战国时期,历史真的很久。中国人吃饭,用两根木棍或竹棍儿,西方人则不同,右手执刀,左手用叉,把东西切开吃。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餐桌上就可以看出分别。我们用筷子,温和优雅而少了些刀光血气,刀叉就有。马未都先生说,把武器摆上餐桌,这是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其实,中国人尚文明爱文化还不只是表现在餐桌上。比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三国时,中国人就将它用于军事,如果按那样的逻辑发展,中国人不至于在上个世纪过得那么屈辱,活得那般窝囊!但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却使火药变成了娱乐的媒介。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句子。其实,《诗经》中“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其中“庭燎"可能是最早的爆竹,算来也两千多年历史了。中国人何以如此?恐怕是值得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们好好研究和思考的。
回头还是说拿毛笔的事儿。 古人所谓“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要义是在使笔运笔之时做到顺适心手双畅。学习书法,如何捉笔?最“乡愿”的说法是,相传王献之爬桌上写字,其父王羲之从身后突然用力拔他的笔,竟然拔不动,说明献之执笔紧,有力。当年我的一个朋友受这个故事蛊惑,写楷字断过几枝笔杆,我当时疑他上当了,都不敢言。在这种传闻中学字,想得笔法怕是水中捞水,或是雾里看花吧。读傅山《霜红龛集》,他说:“书法不可思议也。辔字从心,亦可意会。沃若在手,一须心御耶"。“沃若”这个词,源自《诗经》。“我马维络,六辔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是用“沃若”形容六辔在手,说驾驭马车的缰绳柔软细密。一是说桑叶的肥厚沃盛,用以说女子的美貌丰满。所以,我想,傅山说的"一须心御",就是强调使笔用笔的心理作用。他所说的"沃若在手",就是写字时手上的动作,要轻盈和缓,灵敏微妙。这与苏东坡说的"虚而宽",是差不多的。引申地说,我们说书法中的力,即书法表现的力道力度,是力感,并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也非用力使狠的力,它与硬使强力恐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我读过山西林鹏先生的《丹崖书论》,里面有一篇《穿椎一得录》,讲书法捉笔与拿筷子的道理,让人颇受启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不赘。
2018,9,11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