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没啥事干,重看了一遍《老炮》,意外地发现演得非常好。

这里说的好,不是说电影本身,也不是说艺术性,而是说非常清楚地展示了一个几十年前的“流氓”老了之后的生活状态,有点倔强,有点可悲,又有点搞笑。

很多人没弄明白,冯小刚扮演的“老炮”六爷到底以前是咋回事,说他是黑社会大哥,明显不像,而且那个时代不可能有黑社会;说它是个混混小流氓,好像又不止。

这里直接点说,冯小刚扮演的,是一个“次级流氓”的小头目。

这个不太好理解,大家可能觉得,流氓还分层?当然了,从来都有等级。比如电影里吴亦凡扮演的官二代流氓团伙,显然就是现在的高级别流氓,开着几百万的改装车或者限量版豪车,泡着质量还不错的妞,平时的聚集地,也是“改车行”这种既朋克又花钱如流水的地方。

跟他们对应的,就是电视剧开始时摸人钱包的小流氓,还有张涵予带着的那堆拎着铁棍锤子的小年轻,还有就是全身紧身衣豆豆鞋的“社会摇”,平时可能骑个雅迪电动车,盘踞于城乡集合部的串店或者小卖铺。倒退几十年,当初的六爷就是“社会摇”的一部分。

电影讲的是六爷和官二代流氓团伙之间的恩怨,给人的感觉是六爷当初叱咤风云过,如今时过境迁,过时了,成了老古董,和社会格格不入,当年的六爷就是老了之后的小飞(吴亦凡扮演的那个),或者说这俩人就是不同时期的一个人。

其实六哥叱咤风云的那个年代,他也是个非主流。

电影里六爷60岁,电影是2015年上映,他最怀念的,是他二十岁时候的光辉岁月。那就是倒推四十年左右,正好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大家想起那个时代的混混小流氓,立刻就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血色浪漫》什么的,以为六爷就是当初的那些穿着军大衣的各个部委和军队大院的混混变老了,其实错的没谱了。

咱们经常说的“大院子弟”,这个群体很容易会被人误以为是北京的老百姓,其实不是,那就是电影里“十三少”那种开着几百万豪车的官二代们四十年前的版本,当然了,每个小团伙,都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子弟和一群没那么高的人组成,不过他们确实是同一个阶层的。这些人的标志性造型,就是《血色浪漫》里刘烨他们的那副造型,自行车(相当于四十年前的跑车),还有代表身份的军大衣(其实是将校呢,给军官们配发的一种制式军装),打架的时候可能还会把军刀拿出来。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王朔在《动物凶猛》里说,他们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是不跟“没有身份”的人打交道的,怎么区分有没有身份呢?主要就是这身行头,因为这玩意在当时不是买的,而是配发的,如果没背景,想弄也弄不到。

而且不同阶层的军官造型又完全不一样,军队经历了几次换装,小孩长大后穿家里的衣服,其他小孩们彼此一看对方的行头,就大概知道对方的来历。

极少数人混进了他们的队伍,一旦被人发现他的父母没有一官半职,大家也不理他了。而且由于当时普遍营养不足,老百姓的身高普遍偏低,气色也不大好,但是那些大院子弟往往长得人高马大,非常好区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姜文那种,现在看姜文没啥感觉,他们那个年代绝对的鹤立鸡群,无论身高还是气色,都跟普通人完全不是一码事。

他们的装备里,军大衣好理解,那军刀咋回事?

当初日本投降的时候,本来准备是向国军投降的,不过长江以北几乎没有国军中央军的部队,然后我军发起反攻,一部分日本人就向我军投降了,所以那些指挥军刀就到了我军手里,很多当时的我军军官手里就有了日军指挥刀,此外还获得了无数日本步枪上的那个刺刀,新中国成立后也放在家里,再后来,这些军刀和军刺就成了大院子弟们身份的象征。

六七十年代流氓斗殴,骑着自行车,穿着军大衣,拿着军刀和三八军刺(也就是日军步枪的那根刺刀,日军的步枪叫“三八式步枪”,所以那根军刺就叫三八军刺),有了这身装备,就是部队大院的子弟。而拿着搬砖、铁棍,铁链的,那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的混混,六爷显然是后者。

电影里多次提到六哥有把军刀,而张涵予扮演的“闷三儿”又有两把锈迹斑斑的军刺,显然是他俩当年都是比较能打的主,在和大院子弟的冲突中,不知道是捡到的,还是缴获的,反正六爷有了军刀,闷三儿有了军刺。

不过我倾向于应该是缴获的,可能正是因为当初缴获过这种“上古神兵”,六爷也才奠定了在流氓里的地位。下图是我在电影里截的,很明显,张涵予拿的就是日本陆军制式刺刀,平时用报纸包着别在后腰,打架的时候才拿出来,这种刺刀的标志是刀把上的那个钩子,仔细看才能看到: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那个钩子可以挂东西: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这时候就有个问题,那时候为啥会经常打架呢?

没啥原因,主要是闲的,没啥事干,成天鬼混,当时又不像现在,有无数夜总会,改车行什么的可以玩,当时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去“老莫”(也就是莫斯科西餐厅)吃饭,冬天去北海溜冰,或者就在王府井前边晒太阳唠嗑,人多地少,荷尔蒙爆棚,经常因为“你瞅啥”,或者搭讪妹子之类的事打起来,一直打到警察或者民兵过来把他们全抓起来。

电影《老炮》里的冲突也是因为妹子起来的,显然是对几十年前流氓斗殴的一个呼应,这群混混从来也没啥高大的理想,一直的目的就是吃喝玩乐还有女人,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基本上围绕这些事展开。大家看过《血色浪漫》没,里边一开始两群大院子弟就打架,打架的原因就是其中一伙嫌另一伙“拍”他们大院将军楼的妹子。

打架被抓后,有背景的很快就出来了,没背景的就在里边待够刑期才能出来,这也是为啥六爷成了老炮,他显然没法快速出狱,只好在里边一直待着,直到成了专业户。

许晴流露着无限怀念的眼神回忆当初六爷一把军刀单挑几十人,换你估计你也怕,毕竟看着一个不是大院子弟的哥们竟然挥舞着一把无论如何也不属于他的神装,给人的感觉就是你打怪的时候偶遇满级大佬,赶紧躲到边上。

这种打架烈度是不断下降的,最高峰的时候,是《三体》刚开始描述的那段,后来越来越注重形式主义,双方掐架,都带一帮人过去,一般来讲看到对方人太多,人少的这边直接就散了,今后聊起来,也不寒碜,就说对方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讲武德。

电影里冯小刚几次干仗,前几次拿的都是自行车的锁链,很符合他的身份,后来要去打那场“最后一战”,于是穿上了军大衣,背着军刀,骑着自行车,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有个小伙伴问我,说为啥冯小刚要日本人,我给他解释,他那副造型不是学日本人,而是在cos曾经的军队大院子弟,那是六爷一辈子的梦想,人生的最后阶段,终于又演了一次。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电影里六爷口口声声“讲规矩”,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那是个有规矩的时代,其实很扯淡,流氓能有啥规矩,一直都是他臆想出来的,大家记得一个片段吧,六爷一边在北海溜冰,一边听单田芳的评书,还有个剧情,就是那个吴亦凡扮演的小衙内在看《小李飞刀》,这一点倒是很写实,因为流氓们普遍对类似《三侠五义》《隋唐英雄》等通俗读本非常上心,并且看完后臆想出来一个侠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大家都义薄云天,跟他们不一样的自然也就被选择性忽略了。这个爱好直接导致老少两代流氓竟然惺惺相惜。

不出意外,再过四十年,那时候的老混混回想起2022年,也会说那是一个“讲规矩”的时代。

随后就是改革开放,大院门的子弟有的继续当官去了,有的赶上了那股风气,去做买卖很快赚翻了。还有一部分去了文艺界,比如姜文马未都华谊兄弟那俩兄弟等等,这也是为啥现在“京圈”大腕有很多大院子弟。

六哥他们这些老百姓里的流氓,人生路也分了三种:

一种是“洋火”他们,就是电影里冯小刚去见一个有钱的弟兄,人家忙着去谈生意,没工夫跟他瞎扯淡,他还怒了。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改开那会儿,在北京是相对很容易发财的。因为当时国内啥都没,啥都缺,只要从国外引进什么东西,就能赚,很快就能发财,甚至可以去日本淘几台老旧设备,回国后随便生产点啥,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但是普通人缺门路,缺资金,恰好这两样在北京是很多的,你可能攀附不上真正的大佬,但是你可以攀附大佬的小弟的小弟。

这种发财效应是扩散式的,一开始属于那些有门路和特权的人,但是他们不可能自己亲自去搬运那些进口货对吧,于是会有一个班底,随着买卖越来越大,班底里的人又会有小弟,这些小弟混明白了,攒点钱,然后出来单干,他们的小弟看懂了继续分裂出来单干,并且从北京扩散到华北,从华北扩散到全国,早期流氓们如果跟对主子,干一些dirty work,很容易翻身,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十多年,只要脑子灵活一些,早期的那些玩家都富得流油。

这也是为啥有个很搞笑的画面,后来发财的主要是那些返城知青和地皮流氓,因为改开港开始的时候,他们没工作,只能是去做买卖,那种不断扩大的商业社会里,你只要不是傻得太出格,总能赚到点钱。

而且那时候国企的员工和公务员是不屑去干那些事的,就跟现在的公务员不屑于为了每年几十万就去大厂一样,因为谁知道你这钱能赚多久。

不过后来那些国企工人甚至公务员看着自己一年工资比不上别人一天,也受不了去下海,出现了一个大规模下海潮。1988年,有个“全民从商”的热潮,还有个民谣,“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1992年,当时有1000万人停薪留职去下海,也就是编制给他们留着,但是不发工资了,如果闯不出来,还可以回到之前的工厂。可能有小伙伴对1000万这个数字有疑惑,真那么多?是的,这是官方数据,那时候城里人几乎都在国企里。

洋火那种人,明显是一开始没工作当混混,后来找了个机会去做买卖,赚到钱之后开始买台机器搞造纸,后来搞什么亚硫酸盐,发了大财。

第二种就是摊煎饼果子那老哥,这个属于正常老百姓的发展过程,没胆子也没资本,不敢去赌也不敢闯,干过汽修,后来摊煎饼果子,一辈子一事无成,晚年因为一个煎饼果子摊和城管打了起来。当然了,还有其他的兄弟,大部分都不咋地,摆摊的,超市打杂的等等。

流氓小说-重看《老炮》,一首旧流氓的挽歌

最后一种就是张涵予扮演的“闷三儿”,一辈子没改行,坚持做流氓,五六十岁还经常进局子,也没家人,电影里的六爷,应该情况和闷三差不多,唯一的好处是后来结了婚,收敛了一些,有套小房子,不过一辈子死性不改,啥正经事不干,要事业没事业,要家庭没家庭,儿子也看他不顺眼。

不过这种相对很少,因为中间有几次严打,当时那些案底深厚的人很难挺过那几次铁拳出击。

电影里许晴扮演的一个比较搞笑的角色,“大哥的女人”,一辈子不嫁,围着老流氓转,这种人现实里不敢说没有,不过大部分这类女的在三十岁左右就彻底改头换面了,觉得自己以前是个SB,竟然觉得流氓酷,然后找个老实人过日子去了。

当然了,确实有一部分女的一辈子不嫁,终身围着这些大哥转悠,只是大哥不是六爷,而是当初穿军大衣那群人。

总的来说,电影我觉得是挺好的,因为整体很写实,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从没融入到社会和生活的流氓的一生。我以前在城乡结合部撸串的时候,经常在想那些酷似“昆山龙哥”的人如果没被人捅死,老了会是啥样,这个电影某种程度上讲给了一个答案。

文章标题说电影是“旧流氓”的挽歌,而不是“老流氓”,还是有差别的,毕竟你在生活中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着军大衣、喜欢溜冰、热爱武士刀的流氓了,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时代结束了,这群人也结束了,以至于电影拍出来,大部分人看不懂里边的那些描述到底在说啥。

看不懂就对了,反正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老炮们也偷摸开心去吧,年轻时候不好好上班,老了还有医保,幸亏活在新时代了。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