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书法报-理论专刊》刊登我市书法家张远智的论文《石门十三品名实及补遗两品探究》。现将该文转发于后,以飨读者。
石门十三品名实及补遗两品探究
张远智
一、几种不同的“石门十三品”组合
石门十三品是汉中石门附件十三件摩崖作品的统称。考察现有资料,《汉中府志》《褒城县志》《褒谷古迹辑略》《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均未见十三品之说。十三品之称起源于何时、是何人评出的,已难以考证。而其被凿迁到汉中市博物馆是在1969—1971年间,可见在此之前就有了十三品的说法了,否则石门石刻近二百件,为什么单把这十三件选出来并专门修建了十三品陈列厅?
据石门摩崖传拓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年已94岁高龄的张忠发老人回忆,早在解放前就有十三品之说,但是他也难以说明其来源。张忠发祖上张懋功曾得到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的指点,石门张氏因此世以传拓为业,他尚不能说清十三品之来源,其他人恐怕更难考证清楚了。十三品之说见于文字者,最早的记录是党晴梵《论书》绝句:“斜谷摩崖十又三,中锋须向此中参。”并称“褒斜摩崖十三种,汉魏大观也” 其时当在1926年。此后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二十五日《西京日报》, “陕西褒谷汉魏摩崖满山遍野,其中最为世所珍贵,列为神品者厥为《石门铭》。其他《石门颂》《鄐君碑》《山河堰》以及大字《玉盆》《衮雪》《石门》《石虎》等,则共称为汉魏十三种。” 由此可见的确是在民国期间即已有“十三种”摩崖名世了。
哪些摩崖刻石属于十三品?从资料上看,世人对此有不同的认定。现将几种石门十三品的组合列举于下:石门石刻研究专家郭荣章在《石门汉魏十三品合集》中指出十三品有清代晚期说和民国说两种组合。《石门十三品底蕴管窥》再次提到这两种组合, 并指出现在陈列于汉中博物馆的是按民国期间的说法整理并展示的。下面所列的第一、二种组合即郭荣章先生所说的这两种组合。
1.民国期间的说法,按照其产生的年代顺序为: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
东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摩崖,俗称《石门颂》;
东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表》摩崖,简称《李君通阁道》摩崖或《李君表》;
东汉《杨淮杨弼表纪》摩崖,简称《杨淮表纪》;
《玉盆》二字摩崖;
《石门》二字摩崖;
《石虎》二字摩崖;
《衮雪》二字摩崖;
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
北魏《石门铭》摩崖(含《石门铭小记》摩崖);
南宋《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摩崖,简称《大开通释文》;
南宋《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2.清代晚期所指的十三品是:
把第一种组合里的《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去除,代之以《安丙游石门题诗》和《赵彦呐等题名》(即《宝庆题名》)。2017年出版的《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精选》所列的石门十三品就是这个组合,略有不同的是:《石门铭》未附《石门铭小记》。
3.八十年代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石门石刻研究兴盛,先后召开数次石门研究全国甚至国际会议,出现了一批研究石门十三品的专著,就目前可见的资料,还有一种石门十三品的组合:即把第一种组合里的《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这两种摩崖去除,代之以《安丙游石门题诗》、《赵彦呐等题名》。这种说法见于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后记中,乐平亦有此说 ;古道论丛中《石门十三品质疑》 一文也同此说。
4.石门汉魏十三品之说:石门十三品又称石门汉魏十三品,这是因其中大部分是汉魏时期的摩崖刻石,但是前面各种说法中都有宋代的三品在其中。还有一种组合,或许是为了坐实“汉魏”十三品之说,把宋代的三品全部剔除,换成魏晋时期的的三品,换上去的三品是:晋《潘宗伯、韩仲元造桥阁题记》、晋《太康修栈道摩崖》、北魏《贾三德题记》, 前两品原石已不存,仅有照片和拓片,第三品又称为《石门铭小记》,是《石门铭》旁边的一块摩崖,其原石就在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陈列厅《石门铭》原石旁边陈列着。研究者认为《石门铭小记》的撰文者、书丹者、镌刻者和《石门铭》同,所以大多数《石门铭》字帖都附有《石门铭小记》。
综上所述,石门十三品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南宋《安丙游石门题诗》、《赵彦呐等题名》这两方摩崖在既往的两个版本都被列入十三品之中,但是在凿迁时没有被迁出来,已被淹没在褒河水库里。这两方摩崖的拓片偶见流传,因其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其收藏和研究价值也很可能超过现有的十三品拓片。
二、关于《安丙游石门题诗》
《安丙游石门题诗》刻于石门南的山崖间,高65厘米,宽37厘米,今已无存。内容是:
凌晨走马过花村,
先玩玉盆到石门。
细想张良烧断处,
岩间佇立欲销魂。
皛然山叟
图一 安丙游石门题诗
署名磨泐甚重,大多数拓片上仅能见山字,其余三字十分模糊,且与石花混为一体,几不可辨,因此曾长期被误称为“岩然题名”、“山之题名”等,并被误判为是北宋文同的手笔。清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即持这种观点。文同(1018~1079年),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成竹在胸”这个成语就出自文同。文同在洋州任职,曾到褒谷,观玉盆,游石门,并有数首诗描写石门风物,但其著作《丹渊集》中并无“游石门”这首诗,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也无“岩然”、“山之”等字号。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指明落款为“皛然山叟”,并直指皛然就是南宋安丙的名号。可惜录文有明显错误,他录文为:“凌晨走马过花后(应为村),先玩玉盆次(应为到)石门。细想张良烧断处,岩间伫立欲销魂。”或许正是因为录文的错误影响了陆氏这段记录的可信性,他指出的“皛然山叟”及作者安丙这种说法一直没有得到学界认可。直至1988年4月,汉中召开第三届石门石刻国际讨论会时,日本学者种谷扇舟出示此石刻旧拓,落款处“皛然山叟”四字隐约能辨,与会学者方才明确此诗为安丙手笔。石门石刻研究专家郭荣章著《石门摩崖刻石研究》1985年初版时对文同说提出质疑,1989年该书再版时即作了订正;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陶喻之在1989年发表的《宋代石门轶事补遗和考辨》文中也予以辨误;汉中史志专家郭鹏在1996年出版的《褒谷古迹辑略校注》中也对罗秀书原著中的这一错误进行了纠正。1996年春,安丙及其家族墓葬在四川广安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被发现,《安丙墓志铭》文本见于世,明确记录安丙“素号皛然山叟”, 至此,这段公案才算了结。
道光《褒城县志》记载:“又石门南有手扒崖,崖南为一点油石,石壁刻宋皛然山叟诗,最险峭。”可惜此处没有录所刻诗的内容。同卷末页又载“宋文同游石门诗:凌晨走马过花村,先玩玉盆到石门。细想张良烧断处,岩前伫立欲销魂。(拓片上是岩间,此书误为岩前,照录)”并注:“花村今河东店”。依据前文所述,该志此处记载为文同有误,应予订正。花村,多认为是今河东店镇,至今河东店仍有一“花果村”,村在浅山丘陵之中,山坡上多种植梨、杏、樱桃、桔之类,春夏之间花香四溢,游人无数,花村或许是此处。
安丙《宋史》有传,蔡东洲等著有《安丙研究》,安丙墓在发掘后被列为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7月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大致了解到安丙的生平事迹。安丙(1148年—1221年),字子文,号皛然山叟。广安军甘溪场(今四川华蓥市永兴镇)人,南宋大将。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安丙登进士第,历知大安军,有惠政。开禧三年,宋大将吴曦叛变,割献关外四州于金朝,在兴州(今汉中略阳)自立为蜀王,使宋朝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史称“武兴之变”。当时安丙在吴曦手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 ,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杀叛乱的吴曦,使南宋从一场濒死的灾难中解救出来。安丙因平定叛乱有功,获授四川宣抚使,累迁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兴元府知府。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去世,年七十四,赠少师、鲁国公。端平二年(1235年),谥忠定。有《皛然集》,书佚。后人评安丙,于宋室有“再造之功”,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然而自宋以来,安丙就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争论的焦点之一就在于安丙在“武兴之乱”中所扮演的是平叛功臣还是反叛党羽?因与本文主旨相去已远,此不赘述。下文仍以《宋史》、《安丙墓志铭》等为据,把安丙作为一个宋室的功臣看待。
《游石门》这首诗,用十分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读者带入一片遐想的空间。诗的时空顺序非常明确,表时间的词有:凌晨,先玩,(后)到,所经过的地点有花村、玉盆、石门、岩间。由于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引入,使这首诗的带入感极强,读者仿佛跟随作者步移景换,亲历沿途的景点。就在读者被一步步地引向深入时,诗已戛然而止,“岩间佇立欲销魂”,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销魂,在现代汉语典里解释为“因过度刺激而神思茫然,仿佛魂将离体。多用以形容悲伤愁苦时的情状。”宋人常用此词,李清照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陆游有“远游无处不销魂”。安丙佇立岩壁之间究竟所思何事?细读前几句可知:一是 “玉盆”二字,传为张良所书(关于玉盆摩崖,作者在另文有介绍);二是提到了张良的名字;三是张良烧断的栈道。由此分析,作者此时所思乃是张良,这位运筹帷幄的战略家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出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于是一把大火烧了栈道,断了从汉中通往关中的要道。刘邦此后又用韩信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入咸阳,成就了大汉王朝。功成之后,张良抱病不出,常有隐退之意。(传说张良急流勇退,隐居于深山,不知所终。
观《史记•留侯世家》可知,张良晚年一直在长安,并未隐退,但是一直称病,未过多地参与政治斗争。)以上几件事有的于史无征,但是在坊间作为故事早有流传,安丙不可能不知道。此时的安丙因平定吴曦叛乱立了大功,同时也招来了同僚的嫉妒。安丙意图乘胜进兵,讨伐金人,收复失地,南宋朝廷却反而与金议和,苟且偷安于东南一隅,各地边防也都十分松懈,唯独安丙在加强战备,“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金人甚至出榜悬赏,“得丙首者,与银、绢二万两、匹,即授四川宣抚”。川陇之间的人民视安丙为“救世观音”,甚至自发地为安丙修建生祠。安丙在民间的呼声越高,宋王朝的高层那些主和派越害怕,于是对安丙交章攻击、弹劾,终于把安丙调离西北,改任为湖广安抚使,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安丙在褒谷题诗大约是在被调走之前的两三年里。此时的安丙怀着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大志,又饱受着来自朝廷的猜疑和非议。在此期间走马过花村,游石门,玩玉盆,初读之似乎充满着欢乐的情调,及至联系到安丙当时的处境,就知道他为什么为望着张良的遗迹触景生情,以至于“欲销魂”了,安丙所思,或许是象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忽出奇计,歼灭金贼,一洗靖康之耻;也或许是想象张良一样隐退于山水之间,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也或许兼而有之,于两端之间犹豫徘徊。
观此拓片为楷书,四句,二十八字,一行一句,有行而无列,首句最长,后三句依次缩短,或是因山石走势自然排列,毫无造作姿态。从马、村、门、间等字看,似乎受过颜体影响,这和宋人学书的路数是吻合的。从马、到等字看,又使人想到蔡襄的书法,受时人的影响也是难免的。其结字十分活泼,或大或小,或斜或正,参差错落,左右顾盼,一派生机。用笔圆润、厚实,偶露锋芒使不失于呆板。书楷者欲“草情隶意”,观安丙此作,当有所领悟。将此摩崖与唐楷对比,可以看出这件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的性情,具有宋代尚意书风的特征,无后世馆阁体之弊,堪称一件佳作。
在石门故地,安丙题名共有三处,前文所述题诗是一处。还有两处,一则在玉盆景区,全文是:“皛然安丙子文,抱孙明孙与李侯贵同来。嘉定己巳闰月清明日。”可惜此题名原刻及拓片皆已无存。只能依《金石萃编》所记。还有一则在石门内壁,全文是:“嘉定闰月既望,太守安丙同李侯真来。孙明孙□侯之二子侍。”这则题名原石也已淹没在石门水库之中,也或许在凿迁其它摩崖时被毁掉了,拓片也已无存。这两则题名看似简单,实则模糊不清,其内容、纪年均有待进一步考证。
综上述可知,安丙这首《游石门》题诗是安丙留在褒谷的重要书迹了,又因为其原石已沉在水底,几无再度面世之可能,留存下来的拓片就成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以此列于石门十三品之后毫不逊色。
三、赵彦呐等游石门题名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镌于古石门隧道东壁,因此一直称为宝庆题名。高95厘米,宽48厘米,原石已无存。文七行,行十五字,字径四至六厘米。全文为:
“纪国赵彦呐敏若眡堰修祀事。阆中陈
隆之景南、普慈刘炳光远、广汉耿婴谦
叔、新沔程坤厚伯威、左县刘平之西叔、
古繁彭顺成季行、潼川白巨济普叔,同
来。玩玉盆,揖圩潭,舣舟衮雪,步犖确,登
石门,拂古翰,从容瀹茗而去。衮雪旧有
亭,须复规度云。宝庆丙戌前熟食五日”。
图二 赵彦呐等游石门题名
上述录文中,首字似为纪字,查《宋史•赵彦呐传》,赵氏是彭州人,登四川类试第。纪国是古方国名,在今山东半岛。据此自述,赵彦呐祖籍在山东半岛。呐、敏二字不清,《金石萃编》空以方框;《褒谷古迹辑略》记为呐、敏二字,仍称为宝庆题名。观此清拓,敏字可识,彦字不清,呐字唯有口部可辨。首行末字不清,《金石萃编》空以方框,褒谷古迹辑略记为龙字,郭荣章亦然。《八琼室金石补正》释为陈字,与拓片合,应为陈字。二行倒数第二字,各本均注为㢲,即巽字,今细审拓片,此字上部四个竖画隐约可见,下部两点离横画甚远,似为婴字;三行第四字是程字,《石门石刻大全》误为陈。第五行,揖□潭,《金石萃编》释为竹,《褒谷古迹辑略》释为 ,《石门石刻大全》释为 ,《石门十三品合集》又释为圩,从字形意义综合分析,圩字更合理。第六行瀹茗二字,《石门汉魏十三品合集》释为“沦敬”,似为笔误(五笔输入法,茗aqkf,第二个备选字;敬aqk)未被校出。
文中提到八人,其中赵彦呐《宋史》有传,白巨济在《褒城县志》中有载,刘炳在《八琼室金石补正》提到,存疑。其余五人未查到记录。赵彦呐于端平元年任汉中太守。白巨济,潼川人,保义郎,十一年任褒城县令。在石门西壁还有一则白巨济等题名,文云“少城施强谷,潼川白巨济,宝庆丙戌五月来。”知其曾于此年两度游石门。
赵彦呐,字敏若,彭州人。登四川类试第,少以材称。赵彦呐与安丙也有交集。在武兴之乱中,安丙在兴州诛杀吴曦,赵彦呐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响应,诛灭吴曦的党羽禄禧;赵彦呐因此擢升州通判。在武兴之乱中平叛的首倡者杨巨源也仅得“州通判”,他矜功自傲,对封赏结果十分不满,在与赵彦呐的比较之中产生不平,并与安丙发生矛盾,最终导致安丙杀杨巨源。这也成了安丙政治生涯中的一大败笔,后世对安丙的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这个事件。安丙死后,赵彦呐还担任了四川制置使,及其老病,又推荐安丙之子出任此要职。从以上几件事可见安赵二人交好,且先后统帅蜀中,与当时的汉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赵彦呐兵败,被贬衡州,时人评为“大言无实”。
赵彦呐于宝庆元年乃移帅兴元。此题在宝庆二年,当为赵彦呐任汉中太守的第二年游石门所题。
这段文字是一篇极精简的游记。前面大部分是记的同游者的姓名、字号,格式均为籍贯+姓+名+字,后半段记事,包括游玩的景点、谈论的内容。大意是:(汉中太守)赵彦呐来查看山河堰并祭祀古人,陈隆之、刘炳、耿婴、程坤厚、刘平之、彭顺成、白巨济随同太守一同来,游玩了著名的景点玉盆,撑着船从一泓潭水里划过,把船停靠在“衮雪”题刻旁边,从突兀的大石头上走过,登上“石门”古道,抚摸着古人留下的字迹,在轻松的氛围里烹茶、休息、谈古论今,然后就返回了。谈论中提到:衮雪题刻上以前是有亭子的,现在没有了,应该恢复以前的形制和规模。时在宝庆(二年),年号丙戌,熟食节前五日。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开宗明义说是长官赵彦呐要去视察山河堰并修祀事,但是在后面的文字里没有直接提到这两件事。其实,从观赏玉盆到登上石门,这都是眡堰的具体行为,山河堰是拦截褒河水的重要水利工程,它的状况决定了玉盆等处的水势。揖圩潭,揖即楫,圩潭即四面有堤的水潭;船所行的应该是褒河,为什么称为潭呢?这是因为褒河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堰”拦截褒水,以利于引流灌溉,其中靠近石门的那一段其实就是今天所称的“水库”,此即文中所称的圩潭。至于“修祀事”,未必是祭祀某人,大概是怀古、凭吊的意思,这与后文的拂古翰、谈论修复衮雪亭古迹是相呼应的。从八人的姓名来看,均未书官职,但是赵彦呐的主要任务是“眡堰、修祀”,算是有公务在身,职位也应当是八人中最高者,因此列在第一位;白巨济时任褒城县令,算是地主,因此把客人都写在前面,这符合书仪之要求;以此推测,书丹者极有可能是白巨济。
这件作品为隶书,写之前应是大致划了界格,但是书写时因字赋形,并没有被界格所束缚。整篇多用涩缓的圆笔,波挑不明显。结字自然,具有汉隶遗风,如之字、潼字、潭字,都是典型的汉隶结构。作品中多古字或别写,如中字多两点,祀字多一点,潭字末横起笔带竖折头,玉作玊,步字多一点,普、雪等字用汉隶或篆书写法。也有个别字明显受到楷书的干扰,如事、丙、戌等字,这是汉魏以后、清代隶书再度兴起之前书隶容易出现的问题,看来这件作品也未能完全避免。总的来说,这件作品字数多(在石门题名类的作品中这是字数较多的一件),书风显得古朴、自然;文章虽短小,但是遣词用字十分讲究,词简神丰,也不失为一件佳作。
四、结语
石门十三品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安丙游石门题诗》《赵彦呐等题名》虽然没有搬迁进入十三品陈列厅,但是它们在历史上曾经被划在十三品之列。本文考察了这两件作品的作者和所涉及的人物,分析了这两篇作品的内容和书法特色,从其重要性和艺术性方面来看,都应列入石门十三品这个序列,或可与现有的十三品合并,称石门十五品。现在的十三品里“石虎”即是根据拓片做的复制品,并非原石原刻, 那么《安丙游石门题诗》《赵彦呐等题名》为什么就不能根据拓片再行刻石,以供人们瞻仰呢?
作者张远智,男,汉中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本文属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为《以汉中石门石刻为继承和研究对象的书法创作》,项目编号为。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