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国古代有许多聪明过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话说梁国就有一个这样的小男孩,他用巧妙的语言回答了对方的问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的语言魅力吧!
2.教师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作品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造诣 家禽
禽:象形字,本义:走兽总名。“擒”的本字。
(2)多音字。
①“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èi。
②“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ɡ。
(3)书写指导。
梁:右上有一点,不能漏掉。(巧记:办撇不出头,前面有水流。如果要承重,立木在下头。)
诣:第三笔是一撇。(巧记:言(讠)传圣“旨”。)
禽:第十一笔是撇折。(巧记:“离”不开“人”。)
(4)词语解释。
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题目的意思。
“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根据原文填空。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杨氏之子,孙君平到他家去做客,杨氏之子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孙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再读课文。
四、总结提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完成相应课时训练。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二、感悟课文
1.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呢?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重点句子指导。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①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A.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
B.“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智慧。
C.“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甚;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孩子出来。)
①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孔君平;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②“乃”“其”分别是什么意思?
乃:就,于是;其:他,指杨氏子。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①“设”是什么意思?谁为谁“设果”?
端来,摆上;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②孩子端出多少水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多种;果有杨梅。
③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他们之间在说什么?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③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④对比下面这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
A.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⑤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⑥小结。
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再读课文,思考:你认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表现在哪儿?
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
4.听了杨氏之子的妙答,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5.说话练习。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李子是夫子家果。(出示李子的图片)
②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石榴是夫子家果。”(出示石榴的图片)
③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龙眼是夫子家果。”(出示龙眼的图片)
6.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①待客热情。(“为设果”)
②反应敏捷,聪明机智,幽默风趣。(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③有礼貌。(“夫子”)
三、总结概括
1.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希望大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装扮得更加美好!
2.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如《谢太傅篇》《徐孺子篇》等。
四、拓展延伸
1.小练笔: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回答,会怎么夸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又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我们试着来写写他们俩后来的对话。
2.课后请你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并把这个故事的内容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