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介绍我是谁
项叶西
大家好,我是项叶西,来自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一课研究”第4小组的成员。很高兴与您相遇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什么是一定要教给学生的?
读:生活化实践活动如何在课堂中落地?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浙江教育报《什么是一定要教给学生的?》
4
坚持阅读8分钟
◆ ◆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四上《乘法分配律》实践活动为例
◆ ◆ ◆◆
一、问题起因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参与生活应用与实践活动的时候,会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进行问题解决。现阶段,很多教师不注重生活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不重视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参与,或课堂上不会创造生活化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和数学运用,或者组织质量不高,形式化严重。或者学生在过程中敷衍参与。或者组织的次数不多、频率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对6个年级2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调查结果如下:
结合以上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不重视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或者组织的方法和策略不恰当。针对“你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吗?”较大一部分学生表示“较少”或“从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说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高,且应用能力不强。由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升学生实践意识、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问题分析
为了解决如上问题,就需要对如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先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实践活动实施的看法、重视程度,并对教师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和效果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
小学生处于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和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方向。
但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仍然较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与应试能力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多学生只会做题,却不会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也难以将不同的知识灵活转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不尽理想。原因是师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价值,不重视生活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导致组织这类型活动较少,教学缺乏创新。
(二)忽略了生活化实践活动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认为,要在做中学,做是学和教的核心。素质教育也认为,应该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基于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导向下,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应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全身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但因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旧只重视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或由于时间、条件的不足,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作用。或组织频率、次数较少,学生缺乏生活应用经验。
(三)数学实践活动实施方法不当
或许有的教师认识到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践行了新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和探究,在实践中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但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内容不当、组织不当、指导方法不当,未能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未能凸显出数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从而作用不明显。需要对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内容、实施形式、指导与介入方式、总结与评价等展开系统研究。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预设、恰当指导,少教多学,关注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引导积极思考、创新发散与应用。
三、策略研究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是最为有价值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应为改造生活而展开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活的知识”。“实践出真知”,唯有在生活中应用、探索和实践,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才能知道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生应用能力。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发散思维等不强的问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师不重视生活化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的问题,教师应从思想上进行改进,创新数学教学理念与形式。依托生活化实践活动,打造开放性、实践性、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交流、探索与实践,收获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思维与综合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数学新课标》要求,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提倡合作学与探究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活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兴趣。结合生活化实践活动的特点,为促进学生真正参与到“做”的过程中,有必要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为提升活动的实用性和价值,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借助多媒体、游戏、实物、图片等,紧密切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教师科学预设下,创设恰当情境,激励学生全身心参与和投入。贴近生活实践,借助生活问题、生活场景、生活材料等,激发综合实践活动兴趣。
【教学片段一】
1. 提问导入,引导质疑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如何快速地计算出所买物品的总价呢?
生1:买过呀!
生2:一件件加起来。
生3:有的可以乘,有的可以相加。
师:大家都非常棒,说明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师:如果其中一件物品买了好几个,怎么办呢?
学生疑惑不解,有的窃窃私语,都加起来就可以了。老师微笑着。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购买多件物品的方法。
2. 复习知识,以旧引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计算的哪些知识呢?
生:加法、乘法。
师:是呀,而且呀,我们都知道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一个数连续加几次,就可以用乘法的方式来计算。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乘法中又可以有哪些简单计算方法。
……
教学片段一中,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调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问答中。复习了旧知识,以全新的问题角度,鼓励学生联想乘法计算中还可以有哪些简便计算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启了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端。以良好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奠定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后,学生基于预设的情境,发现了问题,继而组织学生展开问题探究,即为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教师要预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氛围和课堂,或者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运用数学、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等。学生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点拨、指导与激励,“少教多学”,科学恰当地少教,让学生收获知识与方法。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大家利用老师准备的“模拟小超市”,2人一组参与超市购物活动。选择自己想要买的商品,然后列出式子,给出总价并付款。将购买物品、数量及总价记录下来,并恰当运用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在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下,教师展示了“模拟小超市”货架、物品。“超市”上每种物品分别对应其单价,学生与同桌设计购买物品、数量,并记录下来,再进行计算。拿出模拟的道具钱,与收银员进行付款和找零活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提示与激励。
师:适当运用已学的运算律,可以搭配使用哦!
组1:我们小组买2个面包(2元每个)和2个笔记本(4元每本),2×2+2×4=2×(2+4)=12元。付款15元,找零3元。
组2:1支笔(3元每支)和1个笔记本(4元每本)为一套,我们组购买10套这样的学习用具,(3+4)×10=70元,付款100元,找零30元。
……
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并运用已学的四则运算和乘法分配律知识,完成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参与生活化的购物实践活动,活动中设计开放的主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购物内容、数量,并展开比价、估算、列式、计算、付款、找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已学的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知识,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应用能力。
(三)汇报活动成果,展评总结实践活动的成果
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后,经历了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了一些问题、经历了一些讨论与学习过程,且探寻出了一些数学应用思路与方法。可以说,生活化实践活动的过程,即为经历的过程,也是发现与探索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经验想要表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汇报活动成果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表达出来、分享出来,实现小组之间、小组内的优势互补。学生分享汇报活动成果,能发展学生表达和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相互点拨、教学相长,互助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三】
在实践活动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对实践经验、心得、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互动汇报和分享,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分享活动成果,一起解决未解问题。
教师抽取学生汇报:
生1:我们购买相同数量的2种物品,面包和笔记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每个物品相加的结果一样。
生2:在购买的物品数量不相同,而单价相同时,也可利用乘法分配律。
生3:在购买数量和单价都不同时,可以将数量分解成相同,再另外加上还没计算的那部分物品的价格。
……
全体:大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自己的初步解决办法是什么?其他学生能给出什么意见或建议?
师:我们还可以将加法的一些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综合起来运用,应对多样化、复杂的生活情境,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综合知识解决。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和表达,给予点评和激励,并集中解决学生难解问题。
……
生活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场所,实践活动展评环节,学生相互分享活动成果,并互动解决未解问题,征求教师意见,教师给出建议。学生收获了实践活动成果,也深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和算法,学会了巧妙地运用。
(四)延伸课外活动,拓展延伸实践活动的范围
课堂的学习并不是学习的终结,一节课或一单元新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运用已学的知识,展开生活应用和实践探究。而且,还需要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延伸出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继续展开新阶段的探索和生活实践。所以,在新课堂完成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性、拓展性的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网络,且发现新问题,探寻新知识,展开新的学习旅程。
【教学片段四】
布置课外生活中参与生活实践的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延伸拓展学习《乘法分配律》。作业如下:
1. 总结已学的计算定律,绘制成主题手抄报;
2. 去超市看一看,然后和父母一起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下购买物品、单价、数量,运算规则和总价等;
3. 考虑如何购买更划算,将超市活动考虑进来,做智慧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数学课堂延伸到了实际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延伸到了生活中、课堂外,也延伸到了其他部分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探索出更多的问题,延伸拓展学习更全面、更广泛、更实用的知识。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际价值,并提升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总之,“生活化实践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目标培养下,结合新时代背景的特点,有必要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活动的设计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真正参与、全面参与,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拓展发现数学的价值。活动设计应多元化、趣味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符合教学需求,引导搭建新旧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也需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探索和延伸,应用和发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1、本站发布的内容部分购买于网络,仅供读者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2、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站仅分享资源,以极低的价格降低大家被割韭菜的损失。本站无法保证资源质量,所以介意的小伙伴请勿下单!
4、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站长第一时间更新。